摘要;梁龍華先生作為化學專業專家,從最初化學殺菌劑研發與其生產,到后來十多年的以納米硅研發為核心的高端新型肥料及土壤修復改良技術,十多年的堅持,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地殼中硅含量58.6%,土壤中固體構成硅含量最高。土壤的團粒結構主要構架是由氧化硅氧化鋁為主的多面體及膠體構成。
我國西北、東北、中部及南方,土壤中水溶硅不足10ppm。國家肥料登記必須元素于2012年,列為中量元素。

梁龍華先生作為化學專業專家,從最初化學殺菌劑研發與其生產,到后來十多年的以納米硅研發為核心的高端新型肥料及土壤修復改良技術,十多年的堅持,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硅肥原料來源
1.1 根魁納米硅采用純度99.9%硅單質作為原料,加工生產。
1.2 其它硅肥原料來源:爐渣,鉀長石礦,硅藻土,水玻璃等。
二、生產工藝
2.1 納米硅使用氣溶工藝,確保純凈的納米態氧化硅,10納米 融入水中,得到透明液態納米態SiO2水溶液,而不是離子態硅。
2.2其它硅肥或高溫焚燒、粉碎成不水溶硅肥,或用水玻璃等加工成液態離子態硅酸鹽。重金屬超標等普遍存在,吸收利用率低。
三、納米硅主要技術指標
外觀:透明液體
pH值:100倍兌水pH=7
SiO2>200克/升
鉛鎘鉻砷汞五個重金屬幾乎為零。
四、農業部正式登記情況
硅元素作為中量元素,2012年在農業部開始登記,江蘇綠油油生物公司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參與研討及標準制定企業。
目前,必需中量元素四個:鈣鎂硫硅,大中微必需元素是16+1=17個。
五、硅的形態
通過作物根系吸收利用率分析,硅分為枸溶態、離子態、納米態。吸收率從小到大。
當然,10納米顆粒另外具備的三大特性:強大的比表面積、電勢能及量子化效應,與作為植物必需元素肥料之外的特殊功效。
六、發明專利及國內外技術先進性

根魁納米硅作為國家發明專利、國內外查新屬于創新技術。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同時取得農業部正式登記證號+納米技術產品。
七、根魁納米硅在農業上應用特性
具備硅肥一切特性,用途,同時具備一般硅肥不具備的三大效應~強大比表面、量子化及電勢能。
1.提高作物產量;
2.提高品質;
3.抗病抗蟲性;
4.修復改良土壤;
5.有效對抗作物外部環境不利影響,如高溫低溫干旱等;
6.土壤處理或葉面噴施,阻滯重金屬鎘等吸收。
八、具體應用
在不同的作物上:馬鈴薯、蘋果、桃、柑橘、芒果及大田作物水稻等,大棚蔬菜等,多年的大面積示范和推廣,得到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例如,在馬鈴薯上使用,一公斤相當于其它硅肥10 ~20公斤,實現了高溫50度沙漠土壤種植馬鈴薯得到了高產、穩產及大薯率、薯型好,賣價高。
鹽堿地土豆高產模式更是令人驚訝,在鹽堿土壤有用養分轉化、協同氮磷鉀等吸收、抗高溫、低溫、干旱等,低積溫帶地區,提高光合利用率等,直接增加產量提高大薯率,有穩定的作用。
對加工薯,菜薯、微型薯及種薯。有通用性。
葵花:列當控制。
寒地水稻:近一億畝有幾百萬畝在使用,形成寒地水稻高產提質模式。
蘋果:探索減肥減藥及不套袋栽培模式。
蔬菜:降鹽促根。
中藥材:降低重金屬。
鹽堿地改良修復:全國幾個大的合作項目包括與中科院國家鹽堿地改良項目2019同步展開。
珠三角水稻降鎘項目,連續四年2015~2018 獲得政府招標,取得了幾百萬畝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應。
此外,作為地殼中含量最高的一種元素,硅在很多時候起到大元素作用。
九、中國農業瓶頸問題
土壤不可逆轉惡化,作物內在質量微量元素降低等隱形問題,重金屬超標等。
馬鈴薯栽培,一作區四年大面積示范推廣及應用。四年示范,推廣及大面積使用,作為一種手段提升,對馬鈴薯栽培,種薯加工薯及菜薯,從土壤修復改良到產量品質大薯率薯型提高,從不同海拔、積溫帶、高溫低溫,廣泛適應性。
1.從元素上,彌補了硅 一個短板。
2.從技術上,納米技術植物營養是目前國內第一個成熟產品,同時具備國家發明專利。
3.研究角度上,從細胞壁細胞膜厚度硬度透氣性入手,提高薯塊抗病抗逆性。
4.協同性上,促進大中微有機無機植物營養有效利用。
5.方向性上,納米技術及配套技術是一個轉折,誰用誰受益。
高手競爭,差之毫厘,在透明的方面相差不多時,如何突破,首先解決思維慣性的突破。
在種地成本不斷提高(農資、人工、承包費用等),農產品價格不高甚至降低雙重壓力下,如何敏銳地快速地把新的技術歸納到自己的方案體系中,是能夠穩步進步的標志之一。
梁龍華先生作為國內新起點較早創造性研究硅,同步研究納米技術植物營養及土壤修復改良、鹽堿地降鹽的先鋒,納米硅納米碳納米鈦納米鈣等系列產品愿與農業領域的專家、帶頭人、基地負責人合作多贏。
21世紀農業產業提升及瓶頸問題解決,需要兩大技術支撐,即生物技術及納米技術。
綠油油作為國際中醫聯盟核心發起單位之一,借助中醫理念,將納米技術+生物技術(融入中醫理論)生產出更健康更綠色更有機的農副產品,是歷史賦予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