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聽到中國品牌的四個字時,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哈佛大學的一個論壇上,主持人向觀眾提問。一個學生回答說:機會。展望未來,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是民族的新機遇,也是大家的機遇。
新中國成立至今70年,見證了中國的飛速發展和品牌的改變,無數中國民族品牌改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生活。從模仿到創新,從衣食住行到大動力和重型裝備。民族品牌的發展進步,不僅讓人民的生活靚麗多彩,全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也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族品牌的崛起也在世界品牌之林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說到民族品牌,大家肯定能想到不少“中國老字號”。解放初期,一大批知名老字號不僅有著數百年的歷史文化傳承,為當時的大眾創造和生產了高品質的產品。中華老字號一方面具有代代相傳的產品、技能或服務,另一方面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口碑。
然而,歷史的動蕩變遷、品牌意識的缺失和工商業的轉型,使老品牌經歷了跌宕起伏和變遷,也有更多新鮮而有活力的品牌進入中國市場。
品牌形象也代表著國家形象。改革開放初期,大家堅信“我們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造自己的品牌,否則就會被欺負”。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企業品牌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初,從廣為傳播的“艷舞一曲一情”,到廣告宣傳的“省部級全國優秀”。改革開放后,第一代企業家在民族品牌建設和發展中學習、探索、不斷進步。
1958年,紅旗轎車誕生,成為國家重大活動車輛。六七十年代,紅旗汽車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一面旗幟。從追隨到創新,從摸著石頭過河的合資探索,到自主汽車絕地生存的艱難進化,再到加速成長,自主品牌開拓了國際疆域。東風、江淮、廣汽、華晨,這些國家汽車品牌今天都以“走出去”為發展的必然選擇。
1984年,海爾在青島成立。第二年,海爾從德國利勃海爾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生產亞洲第一代“四星”冰箱。同時,“海爾兄弟”的卡通形象深入人心。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企業開始從注重質量管理向全方位打造品牌轉變。國際化和自主知識產權已成為這一時期品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中國民族品牌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食物是生存的基礎。豐富的物質使我們不僅吃得好,而且吃得健康。負責任的民族品牌企業要不斷履行社會責任,倡導健康、環保、綠色的生活理念。酒是中國人情感交流的紐帶。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主導產業不斷完善,西鳳、今世緣不斷創新,張裕打造了具有傳奇色彩的百年品牌。這些都極大地豐富和活躍了老百姓的生活。
如今,民族品牌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場景。從支付掃描、醫療保健、文化旅游、居家休閑,到國家定向扶貧戰略的實施,民族品牌不斷贏得市場,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