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二次創業’再出發”現代會展業媒體采訪會,邀請行業嘉賓圍繞亮點進行現場采訪,現代會展業的成就、現狀及未來發展機遇。會上,廣州國際會展行業協會常務理事陸曉坤介紹了現代會展業的相關情況。
據悉,廣州會展業發展始終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僅次于上海。此外,深圳近年來還大力發展會展業。隨著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的正式啟用,近年來深圳展會的數量和面積大幅增加。從協會去年的調查數據來看,上海2021年共舉辦展覽542個,展覽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廣州以388個展覽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深圳舉辦展覽105個,辦展數量位居全國第六位。2021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廣州、深圳的展覽面積仍有增加。三地展覽面積總體排名與展覽數量基本一致。從全國展覽面積來看,上海排名第一,廣州排名第一。其次,深圳排名第四。從展覽面積來看,上海2021年展覽總面積排名全國第一,為1086.02萬平方米,廣州排名全國第二,為684萬平方米,深圳排名第四為503萬平方米。
“從目前情況看,僅今年前三季度,廣州舉辦的展覽數量就已超過2022年全年15個,展覽面積比2022年全年增加451萬平方米。協會預計,2023年廣州全年展覽數量將達到250個左右,展覽面積約為1100萬平方米,今年廣州會展業將恢復到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盧小坤說道。
陸曉坤認為,廣州現代會展業發展有四大優勢:一是區位優勢顯著。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截至2020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四;2020年廣州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全球第一;高鐵從廣州南站出發,可直達全國23個省級行政區。廣州已形成全方位、立體化、便捷的交通樞紐。不僅實現了跨區域的設施互聯互通,有效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和海上絲綢之路之間的資源對接和聚集,也進一步增強了其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能力。二是會展業起步早,積累了豐富經驗。廣州的展覽起源于解放初期。1951年,舉辦華南紀念品展覽交流會。1957年,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正式落戶廣州。廣交會不僅是廣州的亮麗名片,也是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重要平臺。,對廣州乃至全國會展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三是會展營商環境日益改善。近年來,廣州高度重視會展業。廣州市商務局印發《促進會展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廣州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廣州市建設國際會展中心三年行動計劃》會展城市”等一系列措施?!稄V州市品牌展覽認定辦法(試行)》將于2023年首次頒布,將推動廣州會展業向更加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方向高質量發展。今年前三季度,CPHI世界原料藥華南展、中國食品展、華南國際機場展等31個新展會落戶廣州,新增展覽項目數再創新高。四是民營企業活躍度高。2019年,廣州30家重點贊助企業本地展覽面積417.5萬平方米,其中民營企業27家,占展覽面積59.66%;與上海相比,前30名重點企業中民營企業展覽面積占比為25.15%;深圳民營企業舉辦的展覽面積占前30名重點企業的42.84%。
盧曉坤指出,與上海、深圳相比,廣州會展業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弱,獲得UFI認證的展會數量相對較少;少數外資展覽公司;大多數展會國外參展商比例較低。國際化步伐有待加快。此外,廣州現有展覽主題多以消費類產品為主,科技及新興產業領域的專業展覽數量相對較少。在行業人才方面,廣州會展業人才薪資水平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難以吸引行業高素質人才。此外,廣州的會展企業多為民營企業。與北上深相比,外資對市場的參與程度更高,國際化步伐更快,職業規劃空間更大,相應對行業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大。
最后,盧曉坤還談到了他對廣州現代會展業發展方向的思考。他認為,未來廣州現代會展業發展將重點抓六個方面。一是引進專業展覽項目。鼓勵舉辦各行業專業展會,加大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展會培育和引進的支持力度。
二是支持本土品牌項目。建議加大對本土會展品牌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土會展品牌。三是增強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門戶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強國際交流,擦亮廣交會“金字招牌”,不斷加強全球經貿聯系與合作,增強國際競爭力。借鑒上海、深圳的經驗,積極引進國際會展組織和國內外會展企業在廣州設立分支機構和法人實體,引導廣州有實力的會展企業與跨國展覽公司合作會展項目,在廣州聯合舉辦展覽、會議。四是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會展合作。利用大灣區政策優勢,與港澳會展機構合作交流,合力支持和鼓勵聯合舉辦各類展覽活動、信息互動、平臺共建、資源共享。五是政府牽頭加強人才培養和安置。政府將牽頭開展本地人才培訓和職能認證,提升本地行業從業者的專業水平。此外,還要制定會展業人才落戶獎勵機制,吸引大量外地優質人才來到廣州。六是充分發揮商協會作用。支持與粵港澳各行業組織建立合作機制,定期組織交流活動,搭建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發揮平臺作用促進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