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21年世界品牌500強和世界品牌500強兩份榜單已經出爐。中國有143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比上年增加10家,上榜企業數量超過美國(122家),位居第一。
在全球品牌500強中,美國以198個位列第一,法國48個,日本46個,中國44個,英國37個。從這兩份榜單的對比中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榜單中143家和44家中國企業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事實上,這兩份榜單充分展現了目前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水平,是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真實寫照。
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制造成為穩定全球供應鏈最有力的支撐。全球抗擊疫情的需求和中國能夠提供的各種保障,說明“世界已經越來越離不開中國”。
雖然中國制造業產值占全球近30%,但202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是美國的兩倍?,F在中國產品遍布世界各地,大量銷往歐美國家。中國制造已經被世界各國理解和接受。去年中國到美國的貨物在洛杉磯受阻,甚至影響了當地人的日常消費。
雖然歐美國家的人們非常依賴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但大多數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了解幾乎是空白。因為歐美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都是從沃爾瑪、亞馬遜等零售商處購買商品,只認這些渠道品牌,不認識中國產品品牌。調查顯示,94%的美國公民甚至不能說出一個中國品牌。
這說明中國品牌的國際認知度不高,要成為世界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隨著全球消費趨勢從“商品消費”進入“品牌消費”階段,品牌在消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那么,相比那些世界品牌,中國品牌還缺什么?筆者認為,二者的差距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品牌不太重視消費者的需求和對消費者的承諾,所以很難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世界級企業的標準是市場份額在全球超過10%。另一方面,世界級品牌的標準是基于世界級企業的標準,也要求品牌在全球用戶中的認知度達到10%以上。
品牌建設指標主要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占有率、品牌滿意度和品牌忠誠度。在消費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其實品牌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關鍵橋梁。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感情越深,品牌忠誠度就越強,這個品牌的價值就越高。但是,國內大部分企業總是以我為中心。在產品設計和制造的過程中,真正站在消費者角度來定位自己品牌的企業很少。雖然大多數企業也強調“客戶是上帝”、“客戶滿意就是我們的成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理念并沒有付諸實踐。
大部分企業還是采用“以錢為本”“以錢為本”的管理理念,每天都在計算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沒有考慮消費者的需求。這也是很多中國品牌長期以來難以獲得消費者信任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中國的一些品牌雖然在很小的領域取得了超過50%的世界市場份額,但卻成為了世界品牌,比如打火機、微波爐等。但是,他們并不注重維護自己產品的品牌形象。為了拿到訂單,消費者的任何要求都無條件滿足。當企業不能滿足產品標準或降低消費者需求時,其品牌的價值自然會降低。
這也是中國品牌與世界品牌的一大差距。其實品牌是一種承諾,也是企業的形象和臉面。由于中國企業對品牌的承諾不具體,企業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會大打折扣,因此很難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第二,品牌缺乏個性和風格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生產了許多高質量的產品。但是這些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缺乏個性特色和自己的風格。一個國家的品牌是在自己的經濟、人文、生活習慣、地理環境、民族風俗下形成的。
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梢哉f,文化是一個品牌的靈魂。如果一個品牌的產品離開了這一切,就沒有文化基礎,也很難引起消費者的興趣。
筆者認為,品牌個性和風格的缺失是中國品牌與世界知名品牌差距巨大的重要原因。
事實證明,成功的品牌都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和風格,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將品牌的這種個性(差異化)與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聯系起來,從而將品牌定位信息準確傳達給消費者,使其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一席之地。
比如進入中國多年的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包括設計、包裝甚至食品配方都進行了多次更新和改變,目的是更新差異化,適應市場變化,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但它的基本風格并沒有改變,這是為了保證其鮮明的品牌個性和品牌風格。
第三,品牌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事實上,品牌建設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大量的投資。即使是國內最好的企業,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投資比例也很低。第四,缺乏國際化人才和經驗
從中國企業的整體情況來看,大多數中國企業缺乏一支熟悉國外市場運作規律、國外客戶需求、全球運營經驗和企業文化的管理團隊,這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最大瓶頸。
5.缺乏創新和科技含量是國際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普遍認知。
由于錯過了近代中國兩次工業革命的機遇,近代工業起步晚,基礎薄弱,屬于后發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產品差距明顯,尤其是在引領國際消費潮流方面,落后于世界品牌。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企業認為與其在研發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d、還不如直接采用“拿來主義”省事。
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很多企業習慣了跟風。當他們發現市場上什么產品賣得好,就馬上模仿生產,搞一些“短、平、快”的項目,這樣就能很快見效,很快實現盈利。尤其是對于一些缺乏資金的小初創企業來說,這些收入相當于他們賺到的“第一桶金”。相對于沒有成功把握的創新研發,山寨模式更有利于他們的生存和發展。
6.對企業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和品牌管理的正確模式缺乏認識。
在海外,有些品牌源于中國,但由于種種原因,刻意隱瞞了中國原產地的身份。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商人養成了只關注出口商品能賺多少利潤的習慣,缺乏打造品牌和利用品牌溢價賺錢的習慣。
調查數據顯示,由于對如何成為國際品牌企業的認識不完全,34%的企業認為關鍵因素是“擁有完整的全球品牌計劃”,24%的企業認為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18%的企業認為是“擁有優秀的管理團隊”,15%的企業認為是“具有全球意識的總裁”。
至于如何打造品牌,中國企業的認識有很大偏差。調查顯示,82.35%的企業選擇廣告,47.06%的企業選擇公益活動,50%的企業選擇展會,35.30%的企業選擇其他方式。
事實上,目前中國企業建立的品牌很多都是依靠廣告。這也說明,目前中國企業做的是產品品牌推廣而不是企業品牌推廣,企業的品牌認知度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
七、企業實施品牌多元化不注重風險控制。
雖然企業可以利用現有的品牌資產,通過“品牌延伸”獲得新領域的競爭力。但在實施這一計劃時,要注意控制風險。
有些企業在自己的品牌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后,迫不及待地將品牌擴展到其他行業。實踐證明,這種做法不可取,而且非常危險。歷史上也有娃哈哈做不出童裝,春蘭做不出汽車的案例。在品牌延伸方面,有的企業選擇“一個品牌多個品牌”的策略,有的企業選擇“主次品牌”的策略,有的企業選擇“一個產品多個品牌”的策略。但無論采取何種策略,都要注意控制品牌延伸后的各種風險,否則不僅會導致新領域投資的失敗,還會影響企業原有的品牌優勢。
標簽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品牌也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自兩年前疫情爆發以來,中國跨境電商呈現爆發式增長,出海的客觀環境更加成熟。因此,2022年將是中國品牌出海建立全渠道品牌營銷的關鍵一年。
展望中國品牌未來的發展前景,由于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供應鏈,以及最大的消費市場,相信在此基礎上,中國品牌將成功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