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湖北趕超短板的關鍵舉措。我省營商環境存在著政府服務效率低下、要素配置困難等弊端。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通過系統的政策措施來彌補這些不足。
“非常重要,非常必要。”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建華說,要實現災后恢復,我們首先要有信心,讓外界對湖北充滿信心。這種信心來自軟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張建華認為,近年來,湖北采取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總體效果還不夠。突出表現是培育民營經濟的土壤不肥沃,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營商環境“30條”的出臺,是為了突破自我約束,敢于突破利益壁壘,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王海素認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湖北需要將危機轉化為機遇。中央的支持和地方的創新是實現這一戰略轉型的關鍵,“30條”是政府服務經濟政策的系統創新,符合實際,體現了湖北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和責任。
刀鋒向內的勇氣和力量
“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標準”,“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審批事項最少、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好、企業獲得感最強的省份之一”,專家認為,一流和四個“最好”體現了湖北“壯士斷腕入刃”的勇氣和力量。
鄒偉認為,“30項”具有突出的特點和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強調高標準“對標”是世界商業環境評價的主要指標表,“對標”是國際國內一流標準。制定了詳細的政府服務和法律服務標準。
“注重獲得感”的“30項”實際上回應了企業的擔憂。比如一個企業有兩個環節開工,一天完工,成本為零(贈送一套三個公章),即“210標準”已經達到國際高標準的營商環境。
改善法制環境。本文立足于構建公平、公開、透明、可預見的國內外法律環境的實踐,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改革措施。比如,100%治理政府失信、100%履行政府承諾和合同的建議,充分體現了政府自律、堅持法治的決心。
“注重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說,優化營商環境不同于以往。這次,我們積極標桿世界一流、世界銀行標準和國際慣例,充分借鑒先進地區的好做法、好經驗,對照國家優化營商環境的18項評價指標,逐一分析,集中改進。
同時,注重效果導向,強化一線“獲得感”:以市場評價為第一評價,以企業感受為第一感受,讓市場主體“看得見、摸得著、摸得著、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