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我們平時生病比較常見的,但是很多人對發燒的認識不足認為發燒都是一樣的,其實發燒分為高燒和低燒,其中又有很多區別,因此我們要正確區別發燒的種類。
高熱
1、高熱原因
(1)急性高熱
①感染性疾?。杭毙詡魅静≡缙?,各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
②非感染疾?。菏顭岚Y、新生兒脫水熱、顱內損傷、驚厥及癲癇大發作等。
③變態反應:過敏,異體血清,疫苗接種反應,輸液、輸血反應等。
(2)長期高熱
①常見?。簲⊙Y、沙門氏菌屬感染、結核、風濕熱、幼年類風濕癥等。
②少見?。簮盒阅[瘤(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結締組織病。
2、高熱癥狀
若患者所測腋溫的值長時間高達39.1~40℃。
3、高熱怎么辦
(1)當我們身體出現高燒39度左右高燒時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采取緩解高燒的方法,這時我們可以多喝水,要知道喝水對身體發汗散熱很有幫助,對體溫的下降有一定的作用。
(2)身體高燒不退的處理方法我們還可以通過減少衣被的措施幫助緩解。民間捂汗的方法只會導致高燒的加重,所以大家一定要謹記及時減少衣被,這樣才利于散熱。
(3)對于高燒不退的處理方法還可以采取冷敷法,也就是用冷毛巾敷在患者的前額部位,等待毛巾變熱后又再次用冷水浸泡一下,再繼續敷,依次重復多次。
(4)除了上述幾種處理方法外,針對39度左右高燒不退的緩解方法需要我們及時去醫院治療,千萬不要拖延,拖延時間越長只會導致病情加重,所以大家發現身體不適要及時就醫。
低熱
低熱原因
(1)感染性低熱:包括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如結核菌感染、慢性膽道感染、慢性腎盂腎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竇炎、亞急性心內膜炎以及艾滋病病毒等。在感染性低熱中,以結核菌感染最多,其主要表現為午后低熱,還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間或睡醒后出汗等癥狀。
(2)非感染性低熱: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癥、風濕熱、紅斑狼瘡、血液病、腫瘤、藥物熱等。
(3)其他原因:情緒不穩定、過度緊張等精神心理原因也會引起中樞的體溫調節紊亂,造成不明原因的低熱。
2、低熱癥狀
體溫在37℃~38℃之間。
3、低熱怎么辦
因感染因素而引起的低熱,治療時應針對感染的病原體采取相應措施。而對非感染原因的低熱,應進行詳細的檢查,明確診斷,積極治療引起低熱的原發病。
反復發熱
1、反復發熱原因
反復發燒,說明體內有一種炎癥,最有可能是細菌感染造成的一種病癥。
2、反復發熱癥狀
體溫降下去后又重新發燒,反復無常,持續性較久。
3、反復發熱怎么辦
(1)使用退熱藥:不明持續性發熱不能濫用退熱藥。發熱是機體抵抗疾病侵襲的反應之一。建議體溫38℃以上時,才應考慮使用退燒藥。
(2)物理降溫:雖然不及藥物見效快,但也可以適時選用,用紗布浸泡30%~40%的醫用酒精或白酒,涂擦腋窩、大腿根、頸部、肘窩等處。酒精的蒸發可帶走一定的熱量,從而達到退熱的目的。持續發熱,應該及時用藥物緩解。
(3)溫水拭?。簩⑸砩弦挛锝忾_,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可使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退熱貼:使用退熱貼有助于散熱,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液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但對較小的幼兒并不建議。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
(5)多喝水:助發汗,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并補充體內的失水。
超高熱
1、超高熱原因
引起超高熱的疾病有高溫重癥中暑、血型不合的輸血所致的溶血反應、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暴發型中毒性菌痢、暴發型流行性腦膜炎、其他化膿性腦膜炎、重癥中毒性肺炎、甲狀腺危象、輸液致熱原反應以及中樞性發熱等。
2、超高熱癥狀
高熱、意識障礙、全身多汗、腦膜刺激征、嗜睡、驚厥、新生兒抽搐、甲亢、昏迷、嘔吐、腹瀉、休克、譫妄、內分泌性休克、惡心。
超高熱怎么辦
(1)物理降溫
①冷敷、冰敷:當體溫超過39°C,可在頭部、腋下、腹股溝等大動脈處用冷毛巾或冰袋敷;
② 酒精擦?。寒旙w溫超過39。5°C,可用30%?50%、27?37°0的酒精擦??;
③ 溫水擦?。寒旙w溫超過39°C,患者有寒戰、四肢厥冷可用32?35°C溫水擦??;
④冰水擦?。寒旙w溫超過39. 5°C,患者煩躁、四肢末梢灼熱可用冰水擦浴降溫;
(2) 藥物降溫:當物理降溫效果不佳者,根據醫囑選擇藥物降溫。藥物降溫后30分鐘應 復測體溫并記錄,一般體溫應逐步下降,不宜驟降至37°C以下,以防虛脫。在應用藥物降溫時,應注意避免引起患者體溫驟然下降出現大汗淋漓,加重患者血液濃縮,可再次使患者的體 溫升高。如患者用藥后脈搏細速、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四肢厥冷,應注意保暖,可給予熱水袋或熱飲料以防體溫繼續下降。
急性發熱
1、急性發熱原因
絕大多數為感染性發熱,病毒是主要病原體,常見于上感、流感、化膿性感染、腮腺炎、肺炎、急性肝炎、麻疹、猩紅熱、流腦、乙腦、菌痢及鉤端螺旋體病等。在非感染性疾病中,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噬血細胞綜合征等血液系統疾病,可以表現為急驟起病,且病情兇險。
2、急性發熱癥狀
突然起病、可有寒戰、呼吸的癥狀(如咽痛、流涕、咳嗽)、全身不適感,伴肌痛或關節痛、畏光、眼痛、頭痛、惡心、嘔吐或腹瀉、淋巴結或脾的急性腫大、腦膜刺激癥狀、白細胞計數增高或減低。
3、急性發熱怎么辦
(1)病因明確的發熱病人世間每日測量T、PR4-6次,直至體溫降至正常后,可改為每日測量一次。
(2)體溫升至39度時,可作頭部冷敷,體溫持續上升的高熱或過高熱病人,可用冰袋置頭部、腋下或腹溝部冷敷,溫水或酒精擦浴或冷鹽止灌腸等。
(3)物理降溫無效者,遵醫囑采用藥物降溫。
(4)采用物理或藥物降溫半小時后,應復查體溫一次,并在體溫單下作記錄。
(5)發熱病人應鼓勵飲水每日3000ml以上,給高熱量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必要時靜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6)臥床休息,加強皮膚護理,勤換衣服,防止感染。
(7)保持口腔清潔,晨起、睡前刷牙,餐后溫鹽水漱口。
(8)配合醫生留取各種標本作化驗檢查。
(9)疑為傳染病時,先按疑診進行一般隔離,確認后按醫囑執行。
(10)高熱致昏迷者,按昏迷病人護理常規護理。
推薦閱讀:
發燒發熱怎么辦?不同情況發燒治療及預防知識匯總
【疾病與發燒】哪些疾病會引起發燒發熱?由疾病引起的發燒如何處理?
發燒怎么退燒快?不同人群發燒治療和護理知識分享